当今,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是个时髦的话题,许多大学开设了相关的课程或是专题报告与讲座,网络上也大肆炒作,一时间职业生涯规划成了大学毕业生最为关注的热点之一。但不少大学毕业生还没有真正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确切含义,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,不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程序,缺乏进行规划的具体技巧。所以不少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或冷眼相对,或茫然无以适从,或使规划流于形式,或不顾主客观条件任意随自己的兴致来“规划”,这都会导致职业生涯规划的应有作用不能充分发挥。
第一,职业规划须以职业探索为前提。
理论上,职业探索应是职业生涯管理中的一个环节、一个阶段。例如金兹伯格和舒伯的职业发展理论,都将人的职业发展过程划为若干阶段,其中都包括了青年期的“探索”阶段。
也就是说,在真正做出职业选择和实现之前,需要一个尝试、探索、学习、反思的过程。这个过程常常发生在青春期之后的年龄段。但如果该阶段的职业探索任务没能很好的完成,意味着职业成熟度不足,就很可能影响后一阶段——例如职业实现和稳定——出现问题或障碍。这类似于,结婚之前需要恋爱,需要一个或若干恋爱或暧昧经历来学习处理亲密关系——在此基础上,彼此人格更加成熟,婚姻生活也更有保障。
因此,职业规划应是包含职业探索,或至少以职业探索为先导的。但实际上,中国大部分高校的职业规划教育主要是为了解决大学生的就业。经常的情形是,临近毕业大三、大四学生学到一些方法、工具,便开始纸上谈兵似的规划未来。以实习、社会实践为主要形式的职业探索,不但难以得到指导,甚至在一些学校不被支持。
第二,“规划”强调高度理性、目标导向的行事方式,并不适合所有人。
被窄化的职业规划更加要求,在职业选择和发展路径中的理性和效率。职业规划越来越像一个科学模型和系统工程。它强调使用工具、科学决策;倡导尽早设定目标,同时精细设计实现路径,减少弯路,快速获得优势;它推动理性考虑,盘点和利用你拥有一切资源。
对一些注重目标感和计划性的学生来说,这类职业规划很容易接受,因其适合。但对另一部分人来说,一提及职业规划,就能联想到这套复杂、精细的职业规划体系,联想到其间的竞争感,感到压力和莫名焦虑。职业规划是一项新增任务——这已成为部分大学生逃避职业规划这件事本身的理由。
第三,“规划”倾向于简单化,有将人工具化的风险。
职业规划往往是通过分析当下的人和职业社会环境,对未来开展规划。它需要假设职业社会环境和人均具有一定的稳定性,也就是说,职业社会变化和人的成长变化被简化,甚至忽略了。
将人简化、静态化,是职业规划的操作方法,如能动态调整、不断试错,亦无大碍。但我们的大学生,较缺乏对自我,及所处的成长阶段的觉知,一般来说,主体性并不强。在这样的基础上,强调职业规划方法、工具,提高就业效率和职业成功,有可能使他们忽视了这一阶段作为人的成长和发展。就业(找到工作)、职业发展,甚至自我认知都是为了服务于职业规划这个目标。
最后,你需要制定一个可行的职业规划。你可以将自己的兴趣和天赋与行业的就业前景和发展趋势相结合,制定一个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职业规划。记得要在规划中考虑到自己的职业目标、学习和工作经验的积累、职业发展路径等方面。
关注我们,共同点亮职业生涯
获取更多福利和精彩文章
微信官方订阅号:
向阳生涯职业规划, shengyaguihua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