职业规划的理念在体现为实际的服务方法时,内容很多,核心包括“认知”、“决策”和“行动”三个环节,有四个方面的工具体系,下面针对大学生一一分析。
职业探索绝不是单纯为了打造简历、或打工赚钱(当然客观上往往可以实现这两点),还应关注和反思以下几个方面,才能起到提升主体性及能力素养、社会化程度、职业成熟度的目的:
第一,人-职匹配
职业探索能最直接地感知、感受工作环境和具体的工作内容,获得真实的职业信息。“印象中”的职业和现实职业往往呈现不同的面貌,应结合考虑。并在切身体验中感受自己是否能专注、享受这些具体的工作过程。
例如很多同学一直在学校,接触最多的职业人就是老师,认为老师受到尊敬又有权威,还自由有寒暑假,便以老师(如大学老师)为理想职业。但现实中,大学老师除了授课,还有非常严苛的学术研究和课题研究等要求(甚至以后者为主),许多老师的寒暑假都用于调研、开会、写论文。因此一个人是否适合大学老师的职业,可能更重要的是学术研究兴趣和能力,而非“印象流”认为的教授学生的兴趣和能力。
第二,职业分析
职业探索相当于获得了一个“解剖麻雀”的机会,可以尝试从“职位-组织-行业-经济”不同层面,展开从微观到中观、宏观的分析。这种分析不仅有利于理解经济社会的运作方式,还有利于反思人职匹配,判断职业发展前景。
例如,有个同学原本希望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,但在一个企业人力资源部做招聘助理实习后,认为招聘助理的工作太琐碎无聊,从而转向于其他职业方向。事实上,招聘只是人力资源管理职业的一个子方向和具体职位(且是初级职位)。如果能不限于这个实习职位,而从组织架构角度,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有更多了解(例如还有组织发展、薪酬、绩效等子方向),她可能不会轻易放弃这个职业兴趣。如果能分析企业的价值链,她还可以认知到这个职业的局限——并不处于核心价值链上,而只能处于支撑辅助的角色。
第三,工作过程
工作过程,以“做事”为核心,同时包含了劳资关系、职场政治、人际关系和竞争等丰富元素。中国的工作过程又格外复杂。比如企业类型、性质和行业不同,往往会有迥异的组织文化和机理(例:“单位”和外企)。再比如劳资关系上,总体格局呈现“资强劳弱”,但在具体案例上也确有劳动者一方无理取闹、社会化程度弱的现象。
对于新接触职业环境的同学来说,一来应抱持“认真做事”原则不动摇——对市场化企业来说,做事、业绩是根本。二来要在适应环境、社会化和保护自我及权益之间维持平衡。三来,可以多观察、辨析,为以后职场生涯积累经验。遭遇问题,分清哪些部分是自身责任,哪些属于他人或环境所致且如何有理有节地应对,是辨析的核心。
第四,自我认知
职业心理学认为,职业发展根本上是自我发展的过程,自我发展是每一职业阶段的最终目标。按照社会心理学家米德的“主我-客我理论”,主我相当于自我/主体,客我作为人和社会的中介,可以理解为社会角色(其中包括职业角色)。“主我”与“客我”是持续进行对话、互动的,并共同构成了“完整的自我”。
在职业探索活动,我们可以透过这个新鲜的、活跃的、他人眼中的“客我”角色,及其收到的各种反馈、回应,增进、甚至修正自我认知。设想一个自认为“比较内向,不太会与人打交道”的人,如果在工作中收到了“沟通协调能力较强”的反馈,他将受到怎样的启发和激励!事实上,“能力”与“人格”、“兴趣”是不同的,一个具有“内向”人格的人,也可能具有很强的与人交际的能力。
大学生要对职业进行物质、心理、知识、技能等各方面充分的准备,还要根据各方面的分析与自己的职业锚合理客观地对职业做出选择。对即将踏入的职业活动要有一定的合理的心理预期,包括工作的性质、劳动强度、工作时间、工作方式、同事以及上下级关系都要快速适应,迅速成为一个成功的职业者。
关注我们,共同点亮职业生涯
获取更多福利和精彩文章
微信官方订阅号:
向阳生涯职业规划, shengyaguihua1